1月4日,拿到年12月问世、政协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员会编的《老舍与石景山》(石景山文史第二十九辑),阅读,有了想写点文字的念头。其实,在接手该书一校任务完成之际,就萌生了对该书的评价六个字:积累、挖掘、拓展。现在印刷精良的成书摆在面前,更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这点感想写出来。作品封面梳理该书多张图片、87篇文章,30多万字、39位作者参与,丰厚的史料丰富了石景山区的文化名片。《老舍与石景山》的出版与几年前区政协出版的石景山文史第二十辑《舒乙与石景山》形成姊妹篇,两代人结缘石景山,彰显名人效应。区政协文史何以先出《舒乙与石景山》,后出其父《老舍与石景山》?没有与相关人士讨论这个话题,个人妄断、理解,老舍与石景山留下的文献资料太少太少。如今,在资料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做出这么一本厚重的书,应该为区政协领导的决策、作者及相关人员的努力、特别是统编杨金凤的认真工作点赞。下面,从编书的角度说说。说积累。应该说该书穷尽目前所能看到的有关老舍与石景山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以前石景山文史资料发表的,有的散见于其他报刊或作者手中。由此可见,文史研究,一代又一代人辛勤耕耘、留下宝贵图文资料的重要性。统编杨金凤在这方面意识很强,调用前人的图文积累为后人做积累铺垫可谓不遗余力。有一点还需提及,她还调用了做群众文化工作多年的作者人脉积累服务本书,如书中收入甄斌《老舍野外演战之地山下村》一文,是现约新写的。已经退休的甄斌是《首钢日报》原副总编辑,又生长在首钢厂内的山下村,讲述这里的故事真切生动,无人能替代。编文史类书,调用积累很重要,处心积虑多为后人留点有价值资料更重要。说发掘。看到杨金凤、王子霞为这本书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查阅有关老舍档案的文字和图片时,显示了作者对发掘新资料的重视。杨金凤编写出版了多部非遗著作,擅长做亲历亲为的田野调查。这个调查包括方方面面,如挖掘出来的丁传陶与老舍、舒乙的信札等,难得这次公之于世,新发掘的图文资料成为本书的亮点。说拓展。书中收入刀刻葫芦《老舍野战演习诗》、雕刻葫芦《老舍书法对联》等阐释老舍作品的书画、剪纸、雕刻等手工艺品,拓展了对老舍的研究及传承,吸引读者。这大概与杨金凤任石景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有关,她知人善用。据初步统计,为本书民协会员撰稿58篇,提供照片及资料片余张。依托协会,广泛发动,专群结合,参与文史工作,也是一条路径。除了民协,其他协会也有文章、图片入书:作协文章1篇,照片6张;摄影协会照片3张;老年书画研究会文章、绘画及照片27篇(幅);曲艺家协会照片1张;书法协会照片及书画作品10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8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