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尹希宁胡宁
“我们快一点,疫情就能早点结束。”“五一”假期,入行8年的社工霍然还在协助北京市延庆区康安儒苑社区开展全员核酸。她“包”下三栋楼,揽下多户居民的大小事,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本轮疫情以来,北京市16区及经开区青年志愿者、多名社区青年汇社工,以及市区两级多个部门的青年干部加入到疫情防控队伍中,协助社区开展核酸采样扫码、场地布置、现场秩序维护、宣传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工作,用青春的速度同病毒跑。
这些年轻人,日常有自己不同的岗位,但在战“疫”一线,他们迅速切换身份,有时还得变化多次身份,但都努力在奔跑。
对霍然而言,接打流调电话,在电脑上更新小区最新疫情信息,再扒拉几口盒饭,同时完成这三件事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接到延庆区“集结令”后,霍然每天要接打多通流调电话,挨个儿核对流调人员信息,“手机都不能离身”。
她记得,最早的一次上岗是凌晨4:30,这意味着她得提前一小时起床,收拾好东西后,从家开二十多分钟的车赶到康安儒苑社区。为了照顾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她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每天爬6层楼,上门给老年人送物资,扔生活垃圾。
霍然(左)与同事整理防控物资。(受访者供图)
从环卫中心业务检查员到流调人员,从社工到保供志愿者,从核酸检测引导员到线上“助教”,青年志愿者在一线开启多“工种”切换模式,传递志愿温度。
3月25日至今,北京市朝阳区环卫中心的业务检查员徐琛就多次变换身份。最近,这名新晋的大数据流调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将庞杂的密接、次密接、同时空人员等风险人员信息,从朝阳区疾控中心分发传达给属地的社区工作人员,确保风险人员第一时间被找到。
从4月26日起,徐琛就打包行李驻扎在了工作地。疫情之下,分秒必争,徐琛和密接组的同事们三班倒,每班工作10多个小时。就算是90后的他有时候也会感到累。最近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为了做好工作,每班10多个小时里,他和同事们几乎是连续作战,“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精神高度集中,感觉腰都坐硬了。”
徐琛通过电话和电脑登记风险人员信息。(受访者供图)
徐琛和同伴主要通过线上办公系统和电话辅助的方式进行信息对接。最紧张的时候就是“每次刷新办公系统都能进来一堆新消息”。有时出现风险人员地址不在登记社区的,他们还要协助流调组和社区共同寻找这个人的准确位置。
“干了这个工作,更了解防疫的工作人员有多么辛苦。”徐琛说。
与徐琛共同奋战的是一个在疾控部门专业人员带领下、由朝阳区及部分其他区支援来的党员干部共同组成的三十多人的队伍。他们来自各个领域,财政、环保、商务……几乎所有的机关单位都有人在此支援。年纪最轻的二十四五岁,最大的不到四十岁。
关于年龄问题,徐琛心里一直有个谜题。他称呼领队的几位小组负责人为“老师”。
老师们给人感觉年纪没多大,头发却有些花白,面容有点憔悴,黑眼圈一个比一个深。“可能是这几年防疫太辛苦了吧。”徐琛说,“我们都很尊敬他们。”
虽然他们这个组的下沉干部完成的是看似简单的信息传递、答疑解惑的工作,但是,徐琛和他的“临时”同事们深知,每一条信息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一个有温度的家庭,容不得半点马虎。
截至5月2日,本轮疫情,北京有超过人感染,1/4的感染者来自朝阳区。4月27日,北京市朝阳区团区委发布《致朝阳区广大青年、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广大青年志愿者和志愿社会组织倡议书》,号召团员青年主动回社区报到,动员各街乡发挥区域化团建机制,组织辖区单位、社会组织成立青年志愿突击队,以“青年之自觉、青年之担当、青年之作为”筑牢坚固防线。
90后社工程晨告诉记者,她原本负责朝阳区太阳宫地区疫情防控工作,看到群聊里发布的倡议书后就立马报了名到高风险地区支援。“那是我第一次参与重点地区的保供”,程晨说。
程晨(左二)与保供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当天中午12:30,包括程晨在内的60名青年志愿者到劲松桥附近的定点超市集合,迅速根据居民团购需求给高风险区域内的居民送蔬菜包、水果包及肉类包。
“这些团购需求都是提前一天在各小区群里收集好的,配送的速度比预想的晚了一些,担心居民们等不及会有怨言,后来发现我们的顾虑真的是多余了。”程晨解释,好几次她按照物资包上的电话拨打过去的时候,才说了句“您好,我是志愿者,来给您送……”就收到对方连声感谢。
“踏实,那天一直送到很晚都没觉得饿”,程晨说。
在线下,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李嘉榕、唐梦垚、张嘉懿利用课余时间扎根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帮助居委会宣传防疫知识,录入居民核酸信息;海淀区友谊家园社区青年汇建立“大白”能量站,提前准备了医护人员工具箱,水瓶标记贴等,让医护人员能够趁着倒班的空档好好休息;通州区杨庄街道为管控小区内的临产孕妇打开“绿色通道”,仅40分钟即完成转运单和情况说明等流程,医院待产……
在线上,平谷区社区青年汇开展“‘疫’起‘云’动”健身等主题活动,门头沟区滨河居住区社区青年汇为居民开课科疫苗接种知识,共筑免疫屏障。
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督导郑力嘉形容,核酸检测的时候她是“大白”,脱下防护服她又成了“助教”。本轮疫情以来,她所在的海淀区青年汇已经开展了多次线上团课、普法课堂和解压游戏等,为居家隔离的人们“充电”。
“好像点燃了内心的一团火”,程晨感慨,身处疫情防控的前线,真正感受到了“响应特别快,志愿者特别多,干起来特别有动力”。
北京市石景山区青年汇社工协助居民开展核酸检测登记。(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