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全民成了厨子,医护成了战士,老师成了主播,机关干部成了门卫……”前不久,一则关于疫情的幽默段子流传于网络。
全民“战疫”,跨界无处不在,比如就在你我生活的社区里,你会发现——
社区工作者成了“快递小哥”;咖啡店手冲师成了送菜师傅;理发店的Tony成了小区代购;西装革履的中介小哥成了社区守门人……
疫情之下,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
社区作为居民的生活共同体,也是联防联控第一线,并且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防线。而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也是开展社会动员、集中各方力量“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最基本单元。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北京的社区共同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在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中交出了一张张有分量又有温度的答卷。
社区当家人的智慧
16条胡同,个平房院落,一个院子少则三五户,多的20多户;同住一个院的,有本地的,有外来租房的;租户里有春节没出门的,有节后陆续返京的;返京的,有刚进入居家隔离观察期的,有即将结束隔离观察的……
听完这一长串儿,您多半会“头大”。可这正是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三井社区工作者们面临的真实状况。
虽然仅占地0.3平方公里,但老城平房院落在疫情防控期间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这儿一个也没落下。社工就那么几个人,哪怕天天入户敲门,夜夜巡逻站岗,也看不过来这么些人。
可社区当家人自有当家人的智慧。
“我们用三种颜色对院落进行分级管理,效果不错。”社区党委书记李耕介绍。三种颜色分别是红色、橙色和粉色,用不同颜色打印的院落疫情防控信息表,分别代表不同的情况。红色代表这个院子有外来租户居住,并且有租户春节前离京;橙色代表院内有生产经营单位,并有员工离京;粉色代表院内居住的都是本地居民,没有外来租户。
院落疫情防控信息表张贴在各院门口的显著位置,社区通过“三色”信息表对院落实行分级管理,让疫情防控精准施策。信息表上填写的内容每天更新,住户离京情况、回京情况、当日消毒情况……表上一目了然,方便管理的同时也实现了信息公开,居民不容易产生恐慌感。
别看招数简单,效果却不赖。
2月9日,社工姚娜在巡查时发现一家张贴着橙色信息表的浴室悄悄开张了,她赶紧把情况上报社区。因为浴室属于人员聚集场所,疫情期间具有安全隐患,社区第二天上午就上门对经营者进行规劝,浴室很快关门歇业。
同样是在颜色上做文章,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下庄社区用蓝、红、绿“三色圈”调配社区志愿者力量,分别是维稳治安红色圈、卫生清理绿色圈和纠纷调解蓝色圈,发动百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织牢社区疫情防控网。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分瑞利社区制作了红色、粉色、绿色等多种颜色的异形手牌,上面写着“请您登记”“请您测量体温”“请您出示出入证”“多谢您的配合”等字样,志愿者们面带微笑、手执手牌上岗,给值守点增添了温馨和亮色,进出居民的笑容多了,不耐烦的情绪少了……
带着土味儿的民间智慧,体现在社区防控的方方面面。
西城广内街道老墙根社区在制作小区出入证时,为来京租户预留了专门的号段,看出入证号码就知道是否是近期返京人员;大兴区清源街道枣园东里北区社区,为适应2月13日零点以后返京人员须居家隔离观察两周的新规,从即日起为返京的人员制作了一张加载若干信息的二代出入证,以便实施精准管理,从冒出点子到张二代出入证制作完成,仅用了5个小时……
然而即便是有得当的工作方法,社区防控也一丝一毫不能掉以轻心。自疫情发生以来,作为社区当家人的社区干部,从白天忙到黑夜,很多人连续奋战了30多天都没有离开过社区“战疫”一线。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社区工作者,扛起了守卫家园的千钧重任,被广大市民誉为社区最美的“逆行者”。
居民志愿组团当“门神”
在疫情防控中,无物业管理小区是难点所在。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北京市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小区自管会”作用凸显。
北苑街道长桥园社区铁路小区,是个典型的无物业老旧小区。党支部牵头,小区于年底成立自管会。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自管会一声号召,位居民报名组成志愿者队伍,每天对进入小区的人员车辆进行登记,封闭式管理开展得有声有色。
关键时刻的一呼百应,离不开自管会平日里为大伙儿的真情付出。换句话说,“有群众基础”。
铁路小区有41年历史,牵头自管会工作的吴秀琴在这儿生活了半辈子,本人又是社区网格党支部的书记。其他6名成员有的是党员,有的是有威望的老住户。7个人全部由居民推选产生,义务服务、不领工资。大到修路、改造凉亭、安装天然气管道,小到帮居民收信收报、更换路灯灯泡、修防盗门,乃至寻找晾在院里丢了的床单被罩……只要居民有需要,自管会都会把“活儿”接下来。自己力量解决不了的,就找社区、街道协调,这几年,小区环境大变样,老住户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面对这次疫情,自管会再一次冲到了前面。“大家伙儿都动起来了,有排班值守的,有给楼道消毒的,有上门登记排查的,真的是各尽所能,不计任何回报的奉献。”吴秀琴说。
大兴区清源街道枣园北里社区也是个失管小区。疫情防控关键阶段,正是在自管会的组织动员下,构筑起了小区的安全防线。在职党员于占友,就是小区的常驻“门神”之一。“这个小区户、50多辆车,我全认识,外头来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前几天赶上下雪降温,于占友在家烤了两锅白薯,给正在门口值守的街坊们送去,“哥几个心里都暖暖的。大家约定,疫情结束之后一定要踏踏实实地聚一回,吃顿涮羊肉……”
在社会治理难度较大的“回天地区”,已经开展一年多的“回天有我”行动,也把广大居民的心聚在了一起,志愿报名参加小区值守的居民数不胜数。
霍营街道龙锦苑东四区,在职党医院的一名医生。从1月底开始,医院值班的间隙,参与社区北门的值守。在执勤中他发现,居民出北门都要按一下门禁的开关按钮,做医生的直觉告诉他,这在疫情期间很不安全。他把问题反映给了社区,社区立即整改,把需要刷卡、按钮进入的社区出入口均改成常开,并设专人值守。
龙泽园街道龙泽苑社区,小区合唱团骨干李福明带动合唱团成员和街坊四邻30多人加入志愿服务。“‘回天有我’活动办得多了,我们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支以党员志愿者为代表的志愿者队伍,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充实了社区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党支部书记伊然说。
“您歇一天,我来顶岗”
“一个好汉三个帮”。冲在社区“防疫”一线的,还有很多居民并不熟悉的身影。
城市副中心新北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亚义每天都要给8名下派到社区的机关干部派活儿,“不管是啥级别,到社区都统一听我们指挥。跟我们一起入户、排查、站岗,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8名下沉干部5名来自区直机关,3名来自北苑街道办事处。正像李亚义所说的,给居民拿快递、打寻访电话、居民楼消毒、小区执勤,啥啥都干。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通州区有名机关干部下沉到社区村的防控一线。究竟是摆样子走过场,还是实打实给居民做好服务,社区有考核权。这让机关干部力量下沉效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31岁的彭晓峰来自通州区投促中心,下沉到玫瑰园社区。这个社区有户居民,人口近万,外地返京人员数量众多。社区工作初体验的彭晓峰,跟着社区干部站岗执勤、发放出入证、张贴宣传海报,很快熟悉了“业务”,连续20多天和社区工作者并肩战斗。在全身心投身“防疫”一线的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了社区工作者的不易,“从除夕到现在,他们都没有休息过,在刺骨寒风中一站就是一天,手脚完全冻僵……”这次“下沉”经历,让彭晓峰对基层工作者增添了无限的敬意。
机关干部力量下沉,来自各专业部门的工作力量下沉,成为全市各社区防疫重要的补充力量。
“您歇一天,我来顶岗”。怀柔区开展在职党员“红马甲”志愿服务行动,将每周日确定为社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休整日,组织广大在职党员到社区顶岗,让劳累的社区工作者踏踏实实歇一天。2月23日,仅在龙山街道和泉河街道就有名在职党员到社区顶岗防控疫情,名社区工作者当日轮休。
同样让社区干部每周末至少休息一天,石景山区发动名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参与值守。石景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个小区推行全天候“3+4”值守模式,明确“日间、晚间、夜间”3个时段,为值守点位配备机关干部、社工、保安、志愿者四类力量,尤其是夜间值守,重点安排机关干部、保安、志愿者参与。
在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中午饭点儿由机关干部值守在各小区已成惯例。“咱们的社工、志愿者辛苦半天了,中午也该回去好好休息休息。”街道社区建设办副主任任英是德宝社区的“守门人”。每到快中午的时候,她和同事在机关食堂匆匆扒拉几口饭,就赶紧骑电动车往社区赶。中午12点半到下午2点,总能在德宝社区门口看到她的身影。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北京的各个小区都能见到下沉的机关干部。所谓“机关干部成了门卫”是调侃,也是写实。但实际上,并非因为疫情,机关干部才下沉到社区。经过近几年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在北京已经形成趋势。无论是社区应急,重大活动保障,还是社区建设,“一竿子插到底”的机关干部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
那些难忘的“跨界面孔”
提到胡同里的咖啡馆,你会想到什么?氤氲的咖啡豆的香气,动作娴熟的手冲师,慵懒的爵士音乐,或者还有一只懒洋洋的猫咪?
撇开上面的小情调,深藏在什刹海胡同里的九榀咖啡店,在疫情里活出了十足的烟火气——优雅的店面变成了小仓库,堆满了米面油盐等生活物资,咖啡师们一个个成了社区的送菜师傅,并且全是义务。
“大家就是想为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咖啡店合伙人陈宇威说。这家店位于兴华社区,春节后社区为方便居民买蔬菜水果开通了蔬菜包订购服务,由社区干部负责把订购的物资送到各户。但随着疫情防控任务越来越重,社工实在忙不过来,于是这家咖啡店就主动把配送业务包揽过来。每天下午到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把居民订购的蔬菜水果领回来,然后对照地图一户户送上门去。同时还积极联络各方渠道,帮助居民购买酒精、口罩、体温计等紧缺的防护用品。
“十几条胡同跑下来确实挺累的,但是看到叔叔阿姨们的笑脸,心里又有点小自豪。”咖啡店员工乐乐表示。因为给居民送菜,几名店员都成了社区里的熟脸,还有老人给他们写感谢信,夸他们服务态度好,为大家做了件大好事。
丰台区西罗园街道洋桥北里社区,理发师闫立刚摇身一变,成为小区居民的临时代购。平时在意“顶上功夫”的小伙儿,现在练起了“脚下功夫”。
这份临时工作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因为疫情原因,理发店迟迟不能开张,闫立刚也就成了待岗人员,没有收入来源,日常开支却没有减少,对此很是烦恼。社区主任昌涛在摸排社区“六小门店”时,了解到闫立刚的情况,默默记在心里。而另一方面,居民反映疫情期间买东西不方便的越来越多,社区干部又实在跑不过来。昌涛灵机一动,“左手牵右手”,让闫立刚等几名社区待岗人员组成代购小分队,帮助居民到超市采购物品,收取少量配送费,既方便了居民,又能贴补些生活费用。
在右安门街道玉林里社区,穿西服、打领带在门口测温、查看出入证件的中介小哥,特别吸引居民的目光,“咦,这不是隔壁链家的吗?怎么也来参加站岗了?”原来是丰台房管局发起,几个中介公司也给社区派来了志愿者,弥补一线防控力量的不足。还别说,中介小哥们对周围小区都熟,谁家是租房户“门儿清”,在疫情防控的出租房屋排查中贡献不小。
在参与社区防控的队伍中,有一些是让人难忘的外国面孔。
朝阳区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留着白胡子、个子高高的阿巴西,特别引人注目。他是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志愿者,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2月13日起,阿巴西就戴上红袖标加入了社区防疫的志愿者队伍。态度认真、言语幽默的他,很快被居民所熟悉。“我会说汉语,我也想帮助别人。”阿巴西说,“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危急时刻携手共同抗击困难,人人奋勇冲向一线的可贵精神。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37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应该尽这份责任。”
正是这一股股来自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共同汇聚成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力量,也为北京应对疫情大考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在居民身边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社区共同体的“战疫”,必将取得胜利。
(原标题:“战疫”中的社区共同体)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王海燕
流程编辑刘伟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