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来信
3月23日,清华大学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来自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柳林乡委员会的感谢信:
“这种不畏辛苦、敬业奉献的精神,充分展现了贵校立德树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此,柳林乡党委、政府向贵校和蔡鑫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原来,信中提到的蔡鑫同学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级硕士生,在抗“疫”期间,他主动加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参与人口排查、卡点管控、发热检查等工作,为柳林乡的抗“疫”工作作出了贡献,也展现了清华学子的担当。
蔡鑫在信阳市柳林乡抗“疫”一线站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清华研究生学子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多种方式参与到疫情防控中——他们投身战“疫”一线,甘当基层抗“疫”的螺丝钉;他们守护战“疫”后方,为无数抗“疫”家庭带去温暖;他们填补战“疫”缺口,为疫情防控提供专业支持......这支来自清华的研究生战“疫”队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我国抗“疫”事业贡献着绵薄之力,用行动彰显着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参与社区服务,投身战疫一线
疫情肆虐之时,社区普遍面临人员短缺问题。面对此种情况,多位清华研究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清华学子的实干精神,成为社区一线抗“疫”志愿者。
1
在我国疫情“震中”湖北省,就活跃着许多这样的身影。
人文学院19级硕士生何澍之是武汉人,他先后两次参加了由江汉区团委发起的物资转运志愿活动,协助驻鄂部队将物资从“中央救灾物资武汉储备库”运输到指定医疗点。“这些物资是非常重的,每一件就能够达到50公斤,但大家始终全力以赴。当时天已经基本上全黑了,我们每两个人抬着50公斤的物资来回奔跑。”虽然任务十分艰巨,但是何澍之却收获颇丰:“哪怕微不足道,哪怕道阻且艰,我们还是可以或多或少地做一些事情。正如马克思讲的,哲学家总是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何澍之正在协助部队参与物资转运活动
生命科学学院18级博士生王梦媛是湖北宜昌人,她的第一份志愿工作是在社区超市帮助居民订购和配送生活物资。随着湖北疫情的缓解,复工复产的人越来越多,王梦媛又投身到第二份志愿工作——在高速路口协助办理离鄂通行证。作为一名湖北人,她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在我眼里家乡的所有人都是抗‘疫’的英雄,而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宜昌这座英雄的城市早日恢复生机!”
王梦媛在湖北宜昌进行志愿工作
航天航空学院17级博士生彭恒的老家是湖北省京山市的一个小乡村。从1月25日到3月18日,他和父亲日复一日坚守在村口,全面负责村口的防疫防控工作,尽职尽责得把控好村民出行,并积极呼吁大家做好防护、居家隔离,劝返和阻止一切非必要人员的进出,同时帮助村民调度物资。在他们父子的努力下,村内的防疫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村委会及村民的一致认可。
彭恒坚守村口,把控人员进出
2
在湖北之外,清华研究生学子也将身影留在了自己家乡的防疫一线。
在寒冷的黑龙江省,清华研究生志愿者们为社区居民送来了冬日里的温暖。来自齐齐哈尔的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级硕士生侯宗昇,在零下20多度的室外,经常一站就是4个小时,他耐心地为居民讲解防疫知识,细致入微地排查居民的健康状况,并帮助行动不便的居民送菜送粮。来自哈尔滨市的精密仪器系19级博士生赵彦博,冒着严寒为外地返回的隔离人员采购食物及生活用品:“在社区办公室内电话铃声几乎响个不停,每个工作人员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午休也只是各自在位置上吃完盒饭就重新回到工作中。”但正因如此,他更加感激基层人员的付出,“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了社区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切身体会到了基层防疫工作的不易。”
侯宗昇正在为社区居民讲解抗“疫”知识
赵彦博正在小区居民的门上加装电子封条
在人口大省河南,疫情防控局势尤为紧张。来自商丘市安平镇的公共管理学院19级博士生毛恩慧,积极响应镇政府的号召,加入安平镇防疫志愿者队伍。她不仅向群众宣传居家观察、卫生防疫知识,还协助基层干部做好卡口引导、外来人员排查、巡逻防控、消毒清洁等工作——“在这次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中,我真切感地受到了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被他们奋不顾身的精神鼓励和感动着。”
毛恩慧在为居民测量体温
这就是战“疫”中的清华身影——口罩遮住年轻朝气的面庞,眼镜片在冬日泛起层层薄霜,平日执笔的手搬起沉甸甸的物资,臂上鲜红的志愿者臂章在萧索的寒冬中分外显眼。
提供线上辅导,守好战疫后方
除了同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在一线英勇奋战,清华研究生们也将他们的身影印刻在战“疫”的后方,通过线上辅导的方式,为抗“疫”一线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在校研团委的组织动员下,志愿者们组成了研究生抗击疫情服务队,通过网络直播、结对子互助等形式,为一线抗“疫”人员子女提供心理辅导与亲情陪伴。迄今为止,服务队共招募名志愿者,成立了20支志愿分队,与位一线抗“疫”人员子女结成了“精准帮扶对子”,累计开展了近40次大型直播/录播授课,为余名课业受疫情影响的孩子们提供了帮助。
软件学院19级硕士生孙泽嵩是“清华大学研究生抗击疫情服务队”第11分队的队长。在过去三周,他组织队员们制作讲解课程,进行在线答疑,开展直播讨论,向自己分队对接的孩子们传授学习方法。孙泽嵩表示,“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为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解决后顾之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继续正常的学习生活。每当我收到孩子们的感谢和反馈,心里都感觉十分的温暖,也愈加肯定我们此次志愿服务的意义。”
孙泽嵩正在为中学生介绍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
电子工程系18级硕士生王云帆来自湖北宜昌,疫情发生以来,湖北各市县封闭管理,王云帆身边不少亲人朋友投身到了战“疫”一线,在感激他们的无畏与坚守的时,他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他加入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抗击疫情服务队,不仅与一线医务人员子女进行结对帮扶,还每天拿出三个小时来备课、六个小时来讲课,为社区的部分高中生补习数理化。尽管工作强度很高,但学生们的那一声声“谢谢哥哥”是王云帆的最大动力。
王云帆日常备课(左)和线上授课(右)
王云帆的线上课程板书(左)和寒假线上授课群(右)
除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抗击疫情服务队,志愿者们也踊跃开展了其他的线上辅导类志愿活动,以行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这些志愿活动不仅为孩子们带去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清华学子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疫情当前,能以清华学子的身份为祖国抗‘疫’做些事情让我感到十分荣幸,感谢学校和院系为我们创造诸多机会,让更多的清华学子能够以己所长服务社会,努力践行清华精神!”机械工程系19级硕士生梁光顺作为志愿者中的典型代表,同时参与了多个志愿辅导活动,虽然很累,但他为身边清华学子的志愿精神感到由衷自豪与骄傲。
梁光顺正在为中学生录制专业介绍课程
这就是战“疫”中的清华身影——工整清晰的板书,长时间线上工作后酸涩的双眼,电脑桌面上的一个个备课文件,以及聊天记录中满满的关怀与温暖。
结合自身专业,填补战疫缺口
在防疫工作中,清华研究生学子们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及科研能力,填补了防疫工作中专业人士的缺口,将身影留在了疫情防控的多个专业领域。
社会科学学院17级硕士生张沛是心理学硕士,她报名成为了“清心心理咨询服务专线”的朋辈咨询师,同时担任社科学院心理系开设的“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之一。社会科学学院18级博士生杨泽云也参与了“抗击疫情,心理援助”活动,每天为医护人员及其家属提供3个小时以上的心理咨询服务。
张沛(左)和杨泽云(右)正在进行志愿工作
人文学院19级硕士生陆健欢是日语专业的学生,他作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团委的语言翻译志愿者,在线上为社区防疫工作人员提供日语翻译服务,帮助社区的防疫工作减少阻碍,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陆健欢线上志愿工作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