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份北京石景山区挖掘出土了一具清朝男干尸,墓名为“皇清中宪大夫黄拙吾”,虽然能明确是清朝干尸,但是这具名为黄拙吾的干尸却十分诡异蹊跷。

因为这位黄拙吾没有按照清朝特有的剃发留辫制度留一条辫子出来,而是传统汉人发髻造型,更让人琢磨不透的还是这具干尸所穿的朝服,他外面套的是一套麒麟补子的朝服,中宪大夫是四品文官,按照补服应该是绣的四品文官云雁补子,麒麟补子是正一品武官补服,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是不允许出现的行为,而且更让人费解的是在麒麟朝服里面还套了一身五爪龙袍,这是一身典型上衣下裳的皇帝礼服,另外在棺椁中还陪葬有另外一件五爪龙袍,一个四品文官穿着一品武官朝服里面还套着龙袍礼服下葬,所以这才是最让人觉得这具干尸诡异蹊跷之处。

后来根据考古学者遍寻古籍也没能找到这位黄拙吾的任何资料,连地方志中都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

中宪大夫这个官职在清朝属于虚职,只是享受正四品官的待遇,并不负责具体事务,属于荣誉性官职,所以这种闲散官职的人在历史上中也不太可能被记载下来,因此在史料中找不到关于他的记载也很正常。

按照清朝规矩擅穿龙袍者往小了说算是僭越,往大了说那就是企图谋逆,而且还留着汉人发髻穿着满清服饰,这更显得这具干尸的不同寻常诡异之处。

要知道在清朝除了道士和尚这些宗教人士之外,其他人都需要遵守剃发易服制度,但是这具名为黄拙吾的干尸却以汉人发型下葬,不过后来据考证,这具干尸虽然是以汉人的发型下葬,但是干尸头顶没有留发的痕迹,因此推断他生前遵循了满清的剃发制度,他是死后才以汉人发型下葬的,所以这些就更加让这具干尸身份显得扑朔迷离,关于他的身份坊间流传也很多。

顺治或者多尔衮以及戏子之说

网络上和民间流传最多的说法就是认为这具名为黄拙吾的干尸很可能是顺治,毕竟民间一直流传顺治没死而是避位出家了,都认为这具干尸能身穿龙袍,很可能就是后来出家的顺治。

但是根据《清实录》记载,顺治死后遵循了满洲旧制实行的火化归葬于清东陵的孝陵,也就是说顺治根本不可能留下尸体,而是留下骨灰盒。并且顺治虽然曾经是信奉过道教和天主教,但是他最后信奉的是佛教,他也不可能以汉人发型下葬,因此基本可以排除顺治。

还有些人认为这具干尸其实是多尔衮化名的黄拙吾,但是历史上也有明确记载,多尔衮死后葬于东直门附近,当地人称为九王坟,况且多尔衮死后遭到顺治的政治清算,被开棺戮尸了,也属于尸骨无存,怎么可能是这具干尸。

而且最关键的是剃发制度就是顺治时期多尔衮摄政提出的政策,顺治和多尔衮都是赞同剃发制度,虽然他们俩很符合龙袍下葬的条件,但是他们俩绝不可能以汉人发型下葬,所以说认为干尸是顺治或者多尔衮根本不靠谱。

不过民间流传的另外一种说法相比于顺治和多尔衮的说法就比较靠谱了,那就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黄拙吾根本不是什么王公贵族,可能就是一个戏子,龙袍是戏服。

其实最初的时候考古人员也是这么认为的,会不会这个人就是一个戏子。由于戏曲中的道具龙袍都是比较粗制滥造的仿品,与真正的龙袍做工有很大区别,很好辨认。当仔细分析对比之后,考古人员发现黄拙吾身上的龙袍做工精细,是真正皇室御用之品,仿造的戏服做工比它有天壤之别。所以这也直接否定了这具干尸是戏子的说法。

难道是康熙的第八子廉亲王胤禩?

除了顺治、多尔衮、戏子之说,还有人认为这位黄拙吾会不会就是康熙第八子、雍正异母弟廉亲王胤禩。

因为根据考古人员判断,这位黄拙吾大概生活在康熙时期,而胤禩恰好是生活在康熙时期的人,并且在雍正初期被迫害致死。

胤禩是康熙第八子,在康熙时期被封为贝勒,雍正继位后封为廉亲王,他的身份完全可以拥有龙袍。

而且最关键的是这具干尸名为黄拙吾,读起来颇有“皇黜我”的意思,就是皇帝罢黜了我。胤禩当年参与康熙晚年“九子夺嫡”,与雍正争夺过皇位,雍正继位之后,由于他深得人心,且不肯臣服雍正。

于是雍正四年(年),雍正将胤禩褫夺爵位,削除宗籍,改恶名为“阿其那”,囚禁于宗人府之中,胤禩被圈禁不久就被折磨去世。

胤禩的生平事迹很符合皇帝罢黜我的意思,而且由于胤禩被削除宗籍,失去了本名,因此他的家人在安葬他的时候将他的名字改为黄拙吾,并给他陪葬了龙袍,满足他生前想当皇帝的愿望。

并且胤禩尊儒教,在生前结交江南士子,颇得读书人之心,在汉人士族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他临死时能以汉族发型下葬。

这些解释看起来比较合理,那黄拙吾真是雍正的政敌弟弟胤禩吗?其实也不太可能是胤禩。

根据史料记载,胤禩被折磨致死后,是由他唯一的儿子弘旺替他收尸,并将他安葬于热河被废黜宗室的墓地。后来乾隆大规模替人平反,胤禩也得到平反,乾隆特意下旨取消了胤禩的“阿其那”恶名,并将他迁葬回京城。

此后乾隆将胤禩迁葬于京郊海淀,还派了看坟户守护胤禩陵寝,后来看坟户形成村子就被称之为八大公村。

而且建国后年就有考古人员考察过胤禩墓,经考古考察发现胤禩生前系罪臣,因此墓中陪葬品极少,其墓葬不具备考古价值,不光考古人员都不愿意考古发掘胤禩墓,两百多年来胤禩墓连盗墓贼都几乎没招过,可以想象当年胤禩死得有多么潦草。

所以从这些资料来看,胤禩不太可能是黄拙吾。

亦或是康熙的废太子胤礽?

除了认为是胤禩的,还有人认为黄拙吾很可能是康熙的废太子胤礽。胤礽是康熙的嫡子,自幼被立为太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

不过胤礽并没有成才,他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被父亲康熙两度废除太子之位,最终被康熙圈禁于咸安宫内,胤礽的两次被废也引起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

胤礽作为被皇帝罢黜的太子,到符合黄拙吾的谐音,而且胤礽曾经是太子,得到过康熙御赐龙袍,这点也符合龙袍干尸的特征。

但其实胤礽是黄拙吾的说法也站不住脚,据《清史稿》记载胤礽最终死于雍正二年(年),在他死后雍正代替父亲康熙宽恕了胤礽,并追谥为理密亲王,安葬于天津蓟县黄花山理亲王陵寝,且胤礽的陵寝位置属于清东陵陵区范围内,属皇家陵园。

而且胤礽不可能留汉人发型下葬,他不信道教,也不可能反清,虽然是废太子,待遇比普通人过得还滋润,所以这个黄拙吾不可能是胤礽。

难道是朱三太子?

还有说法认为这黄拙吾是不是明末帝崇祯的朱三太子的化名,朱三太子不敢以本名下葬,所以化名黄拙吾。

而且黄拙吾的名字倒过来可以理解为吾(我)拙(黜)黄(皇),这意思就是我是被废黜的皇帝。

朱三太子朱慈炯可谓是清朝康雍乾时期的帝王噩梦,他的号召力极大,康雍乾时期很多地方起义都打出了朱三太子的名号,当然实际上都是假的。不过朱三太子朱慈炯确实闹得三代清朝皇帝都不得安宁。

其实民间一直都把人物搞错了,真正的朱三太子实际上应该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实际上朱慈炯在明末时期活没活着还真不好说,朱慈炤却活了很大岁数。

据记载崇祯第四子永王朱慈炤在明朝灭亡后侥幸流落民间,被明朝一位王姓遗臣所救,王姓大臣害怕朱慈炤被满清杀害,于是认他为养子,给他改名王士元,其义为原是王的意思。

此后朱慈炤就化名王士元一直过着隐居生活,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年),王士元身份泄露,被军方带到京城见康熙,但是康熙故意不承认王士元是崇祯之子的身份,将其以冒充明朝皇室之罪名全家问斩。朱慈炤遇害时已经年逾七旬。

但是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感觉出土的干尸解刨发现其年龄大概在50多岁左右,而朱慈炤全家遇害时已经76岁,年龄上完全不相符,而且朱慈炤被杀之后,康熙也没必要给他陪葬龙袍。

会不会是皇家御用裁缝?

关于这具干尸黄拙吾的很多说法都不靠谱,难以自圆其说,关键就在于黄拙吾陪葬的满清龙袍以及汉人发型让人难以琢磨。

其实有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个黄拙吾会不会就是他的本名,而黄拙吾很可能是一位手艺精湛的皇家御用汉人裁缝,他因为做工精湛,所以被册封为正四品中宪大夫,享受四品官的待遇。

为什么说他是汉人裁缝呢?因为当时汉人死后是可以恢复汉人传统发型下葬的,这就源自于当时汉人对满清剃发制度的抵抗和不满,满清统治者最终妥协了,在剃发制度上曾有十从十不从的规矩。

十从十不从其中有一条规矩就是叫生从死不从,这意思就是汉人在生前必须执行满清剃发制度,但是死后就没人管了,想恢复汉人发型和穿着那就随便了。因此黄拙吾是个汉人,生前遵守了剃发制度,死后又以汉人传统发型下葬。

为何又说他是裁缝呢?因为棺椁中的龙袍做工十分精细,是很明显的皇室御用之物。而在历史上清朝皇帝赏赐汉臣龙袍极少,总共就赏赐了17位汉臣龙袍,而康熙时期只有两人获此殊荣。

这两人分别是孙思克和施世骠,孙思克是康熙时期名将,帮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官至甘肃提督,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孙思克曾获康熙赐予龙袍;施世骠是收复台湾的名将施琅的儿子,他曾平定台湾朱一贵起义,后来与其父施琅一样官至福建水师提督。

这俩人完全不符合黄拙吾的事迹,所以黄拙吾的龙袍很可能是他自己私自做出来留给自己的东西,而这个黄拙吾还是一位有野心的裁缝,他做了那么多龙袍,自己也想过一过皇帝的瘾,所以死后私藏了龙袍。

作为汉人的黄拙吾内心可能并不服从剃发制度,所以临终时重新梳回了汉人传统发型,为了掩人耳目,他在龙袍外又加了一生一品武官补服。作为一个裁缝,没有太高政治地位,所以他死后也不用担心会有人攀告他僭越之罪名。

所以换个角度想这位龙袍干尸黄拙吾未必真是历史上哪位大人物的化名,很可能就是一名有野心的皇家裁缝而已。

当然不管何种说法以及分析,都属于猜测,至于黄拙吾究竟是谁,目前考古学界也没有统一说法,所以亲爱的读者你们也可以发挥想象,畅想一下这位黄拙吾究竟是个什么人,欢迎留言畅想!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