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提起“刑侦剧”这个词,恐怕真有点暴露年龄了,在如今国产剧市场都市情感、古装玄幻满天飞的时代,谁能想到,“刑侦剧”却几乎成了17年前的国产剧的经典记忆。
从某种程度上讲,以《重案六组》为代表的刑侦剧可能是国产剧中为数不多的成熟的又有自己特色的类型剧,虽然现在已经难得一见,但无论什么时候重看,依然值得细细品味。
《重案六组》基本用一集两个案子的模式,剧情交叉行进,如:第一部32集的《重案六组》,解决了六十多个案子。如此快节奏的剧情,即便是在美剧与港剧中也鲜少能见。
导演对于“案件”和说“生活日常”的结构掌控,保证了剧情一直在快节奏运转。各种线索环环相扣,每到一集的结尾处总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其中的大案,用今天的眼光看也许不够猎奇,作案手法也稍显老套,但胜在每个案件背后都有实实在在对人性的拷问,以及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反思。
这些案子,不少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比如:
第一部第三集出现的夺枪案,罪犯原型就是能排进新中国前三名的悍匪白宝山,此人游走在其他犯罪分子不敢接近的位置——从武警和某高炮兵团弹药库抢夺武器弹药,最后也理所当然地领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子弹。
而另一个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八女案”:
女生宿舍血迹斑斑,尸横遍野。出租房里八个女生无一例外通通命丧当场,保留着被杀前的最后模样。从卧室到客厅再到卫生间,到处是浸溺在血泊中的尸体,八个人死状各异,有几个女生死前还曾伸直手臂求救,最后却不得不饮恨断气在床头。
由于害怕舆论影响,明明看到了罪犯却选择隐瞒,这个案件的侦破过程本身并不复杂,但最终的“揭秘”却发人深思。案发前后,其实周遭邻居都或多或少听到动静,但通通因恐惧没敢出来看一眼发生了什么事,甚至在事后也不愿说出实情,只为不愿落下见死不救的骂名。
几个盛开的生命,因人性的冷漠与懦弱瞬间逝去。躲在门背后的冷漠与懦弱,何尝不是凶手的帮凶。
此案的现实原型是年发生的北京石景山凶杀案,宿舍八名女生惨死乱刀之下,加起来被捅超过百余刀,是北京市建国以来最大凶杀案。
虽然所有情节都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但四部《重案六组》都没有描绘犯罪过程,而是单纯从警察侦破这个角度去拍摄,这也是其他剧难以复制的关键原因。
“没有对手,没有犯罪过程,这对电视剧来说是很难拍摄的,我们也经常走进死胡同。”导演徐卫东对编剧徐晴说,“加个反派这条就过了“她很坚决,不同意,这个团队是个方向性很明确、做事坚决的团队。
“六组”能扛10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剧集能动力”不是一人之功,是这个团队把这个模式扛下来了。”
其次,《重案六组》让人印象深刻之处还在于将几个警察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极其真实和鲜明。多年过去,也许已经记不得李成儒所饰演的人物叫什么名字,但是“大曾”的外号却一直记忆犹新,更不用说季洁、老郑、江汉、黄涛和白羚了。
本剧在以案情为绝对核心的基础上并没有忽视人物,为了凸显出人物的鲜活性格,并不会避讳展现人物性格中弱小或缺点。
比如大曾虽然破案业务能力强,但性格有时候也过于急躁,为了朋友也会做出出格的事。
季洁对案件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但自己也会在面对感情上挫折的时候伤心难过,展露出一个女人的脆弱和无助。
刚调来的大学生黄涛、白羚由于经验不足,在办案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差错。
正是这些警察的“缺点”让观众感受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从而也就对人物产生了认同感甚至感情。
此外,为了配合这样的人物设置和形象塑造,此剧在对白上也不同于其他的刑侦剧,它去掉了之前刑侦局中所有的对警察语言的刻板印象,完全采用了纯生活化的对白,语言极其自然随意,通常夹杂着各种歇后语和俏皮话,进一步拉近了人物和观众的距离。
这些“附线”亮点,不但没有弱化案件的节奏和线索,反而给全剧又增添了一丝暖意和人情味。
《Live》()
在这一点上,《重案六组》的这种处理手法有些类似于近期讨论度比较高的韩剧《Live》,不同的是后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