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这两年两部国内的网剧非常火,《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都是犯罪悬疑题材,主要内容就是破案追凶,主角在侦破连环杀人案时,都大量运用了犯罪心理学的背景知识和具体技巧。美剧《犯罪心理》则是把FBI下属的犯罪心理研究小组的具体工作搬上了荧屏,这部美剧竟然长盛不衰续订了十季。为啥这类专业的刑侦剧会如此火爆受欢迎呢?因为犯罪就像一面三菱镜,折射出社会和人性幽暗的深渊。而犯罪心理研究,又像庖丁解牛,在一团乱麻一阵迷雾中,抽丝剥茧,直指要害。这种从悬疑重重到谜底解开水落石出的过程,充满了张力。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书《犯罪心理研究》,也引用了大量真实的案例,把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听起来也充满了吸引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她是我国首批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而且还参与过多件大案要案的分析和侦破,被公安部授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的称号。

好了,就介绍到这里,让我们这就进入书中,先来说说第一个重点:

犯罪人的基本类型和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也就是究竟什么人在犯罪,他们为什么要犯罪?

有一部电影叫《天生杀人狂》,那我们前面说到的危险人格就是所谓的天生杀人狂吗?不全部是,危险人格从形成原因上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类,我们先来说说先天性的危险人格,也就是“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光听这五个字就让人不寒而栗,很多人从字面上理解,以为反社会人格就是仇恨社会、报复社会,其实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对社会没啥概念,他们就像撞进文明社会的野兽,毫无良知、冷酷无情、肆意妄为。形容这类人还有一个术语叫“道德白痴”,俗称“白眼狼”。反社会人格有三个主要特征: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先天形成为主,早年开始犯罪。你也许会说,犯罪不都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吗?还真不一定!学术界也普遍认为反社会人格由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两方面综合决定,但李玫瑾更强调先天的因素,认为这类人生来就有人格障碍。说到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人,龙布罗梭。

龙布罗梭何许人也?他是犯罪学的创始人。龙布罗梭曾经是意大利的军医,具体工作是给死刑犯验身,也是因工作之便,他解刨了多具死刑犯的尸体,发现这些罪犯的头盖骨都出现了类似原始人的“返祖”现象。于是在年,他以此发表了著作《犯罪人论》,第一次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概念,认为那些最不人道的犯罪是由于生理性的返祖带来兽性本能,而非理性选择,法律在这种人面前几乎毫无威慑力。龙布罗梭的观点有点宿命论的倾向,所以一直受到质疑和批判。直到今天,主流的观念依然认为犯罪是社会矛盾的产物,但在李玫瑾看来,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非常适合用来解释反社会人格。

除了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的影响,李玫瑾在研究了一些反社会人格的实际案例后也发现后天的影响并不明显。比如,他们的家庭背景都基本正常,父母没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或者管教不当,从家庭教育到周围环境都找不到明显的不良影响,但反社会人格却很早就开始出现暴力倾向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要注意哦,这里的很早指的是10岁以前,而受后天环境影响的犯罪人通常要到青春期或者成年以后才首次犯罪。

反社会人格的第二个特征,是缺少基本情感,后天难以教化。在展开讲第二个特征之前,我们先来听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中国“十大悍匪之首”白宝山,当时四个警察去石景山的家里抓他,他本来想掏枪的,结果这时候他妈妈进来了。后来白宝山对警察说:你们要感谢我妈,今天要不是我妈进来,你们全躺下了。白宝山虽然冷酷无情地杀害了15人,但他对母亲的情感和普通人没差别,所以他不愿意当着母亲的面杀人。

我们再把故事的主角切换到“吴若甫绑架案”的主犯王立华,王立华第一次入狱时想着出来以后要大干一场,他当时是怎么策划的呢?他想的第一个念头是出来把母亲先杀了,他想的是母亲要是知道他干的坏事一定很难过,杀了她她就不会难过了。对亲人的依恋是人类的基本情感,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恰恰是先天缺失基本情感,所以反社会人格还有一种说法叫“无情型人格障碍”,从这个角度,显然王立华是反社会人格,而白宝山不是。对反社会人格来说,不管是早期的家庭教育,还是后来的法律惩罚,都很难阻止他们走上犯罪之路,他们不仅冷酷无情,而且毫无羞耻和罪恶感,真可谓是“天生杀人狂”。

反社会人格在感情和道德上很迟钝,但绝不代表他们智商也有问题,相反,反社会人格在实施犯罪时都表现得非常聪明,不但这样,他们还非常擅长控制别人,所以这类人也很容易成为犯罪团伙的头目。

前面所说的反社会人格,主要强调了危险人格的先天因素,但其实危险人格还有另外两个类型是后天导致的,那就是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简单来说犯罪人格是因为生而不养,缺陷人格是养而不教。大家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过早失去监护和照顾,成为孤儿、流浪儿,自生自灭,没有谋生的能力,为了活下去他很容易发展到以偷抢来维持生存,而且成年以后因为需求升级,比如产生了性需求,那他的犯罪形式也会相应升级恶化,犯罪人格的特点就是犯罪动机特别单纯,可犯罪手段却又异常残忍,他所的一切所需,都会简单地以犯罪的方式来解决。

如果说犯罪人格是因为生而不养,那缺陷人格就是养而不教,无原则的放纵宠溺养成了自我中心、任性冲动的性格,当自私与任性成为一种心理基调,人格缺陷就已经形成,比如北京大兴灭门案的李磊,残忍杀死父母妻儿,理由只是因为“父母管教的过于严格,而妻子却又争强好胜”。回溯他的少年,被爷爷奶奶宠坏,无法无天,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不服管教,自然与父母疏远;妻子也知道他的习性,掌管着家里的经济权。家里拿到拆迁款后,李磊一直想用来挥霍,爹妈和老婆不愿意,便起了杀心。再说一个大家更熟悉的例子,那个把爹坑惨了的李天一,同样是宠溺的恶果,“慈母多败儿,娇惯忤逆子。”这句古话简直是缺陷人格的最佳注解。

回顾前面说到的三种危险人格——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其中反社会人格是最高危人群,由于先天因素影响、缺乏基本情感和聪明善于谋划三个基本特征,往往以犯罪为乐,会反复制造系列恶性暴力案件,给社会带来极大威胁和破坏。但我们要是就此论定反社会人格就是最可怕的犯罪,恐怕为时过早,一个平日里老实本分的人突然犯罪可能更可怕,因为它颠覆我们的认知,让人特别匪夷所思,无法理解。

实际上60%的犯罪人都是属于这种,就是平时生活正常,从来没有不良行为,却突然出现暴力犯罪,这就是李玫瑾总结的第二种犯罪人的类型——危险心结犯罪。这种危险心结和前面说到的危险人格区别在哪呢?简单来说,人格的形成过程相对比较长,影响更加持久稳定;而心结是某个时刻某个点上受到刺激,形成创伤又没法消化,埋下了隐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埋藏在心底,一旦内部外部的时机成熟,就会引爆。

具体来说,人最容易在哪些点上形成心结呢?其实就是心理学上最常提到的三个方面:潜意识、认知和情绪,由此危险心结犯罪也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意结类,也就是在潜意识层面产生心结的犯罪;第二类是知结类犯罪,也就是在认知层面产生心结的犯罪;第三类是情结类,也就是在情绪层面产生心结的犯罪。

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家都很熟悉了,本书作者李玫瑾就是弗洛伊德的忠实粉丝,书中关于意结犯罪的阐述处处可见弗洛伊德的影响,简单点说,意结就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也就是意识中的“道德法官”对潜意识的真实欲望进行压抑和拦截,这里的欲望主要是指性欲。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身体很诚实,但嘴上说不要。”不仅嘴上说不要,头脑里也觉得不该要,不能要。

容易产生意结犯罪的人一般都具有保守性人格,往往表现得非常老实正派。马加爵案就非常典型,当时全社会都对他的犯罪动机感到好奇,按照他的口供,仅仅因为打牌发生口角就有预谋地杀害四名同学,这实在有点说不通。媒体和大众纷纷猜测他是因为贫穷带来的自尊问题而犯罪,但李玫瑾否认了这种说法,她认为马加爵是为了灭口才杀人,因为有些事他不想让更多人知道,而这些事和性有关,在唯一一次记者的直面采访中,马加爵承认自己平时会浏览黄色网站,并在校外有多次性体验。虽然欲望促使他有了行动,但从小在闭塞的环境中长大,受保守性格和传统观念影响,马加爵并不能正视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更难以面对被同学知道后的议论和嘲笑,这种羞愧难当的感受和内心的巨大冲突激发他走向了犯罪。

如果说潜意识的冰山导致了意结类犯罪,那认知上的偏执和扭曲则导致了知结类的犯罪,有一句歌词特别能代表这类人的心声:“都是你的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后,不能正确认识问题,而是把责任推向他人,所以知结类犯罪往往具有很强的报复性,在陕西道观疯狂杀害十人的邱兴华就是典型代表。他去道观求签,怀疑住持熊某与他老婆有染,随后发现有种种迹象可以证实自己的怀疑,于是就大开杀戒,邱兴华在法庭审判中再三强调熊某该杀,自己是因蒙羞而伸张正义,但他的猜测完全是捕风捉影。

实际上,邱兴华长时间面临着养家的难题,妻子的抱怨刺激着他敏感的自尊,但他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也找不到解决现实难题的出路,一头钻进牛角尖,陷入了疯狂的猜忌和嫉妒。在旁观者看来,邱兴华简直是戏精上身,先给自己扣上一顶莫须有的绿帽子,然后再以替天行道的姿态杀人。说白了,他其实是把自己的无能和无奈都转嫁到一个假想敌身上,这就是很典型的认知扭结现象。

对于潜意识压抑和认知扭曲一般人可能没啥太深的体会,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感受过孤独和痛苦,试想一下如果整个生命的底色都被孤独和痛苦占据,人是不是就特别容易走向变态?这就是第三种危险心结,也就是情结类犯罪。这类犯罪人因为早年在养育过程中受到过情感创伤,和亲人在情感以及语言交流上存在障碍,所以他们大都少言寡语、内心封闭、情感孤独,过去的创伤也一直淤积在心里,始终无法摆脱痛苦的感受。当这种痛苦的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又无法宣泄,就会以犯罪的方式来表达。

情结类犯罪最大的特征和危害是“侵害对象泛化”,也就是见谁杀谁,前面说到的意结性犯罪有针对性,知结类犯罪有报复性,也就是说这两类犯罪指向性都比较明确,但情结类犯罪就真的是滥杀无辜了,也没有功利目的,是一种发泄性的犯罪。

在李玫瑾常列举的情结类案件中,木马杀人案的黄勇很具代表性,黄勇从小亲情匮乏,生活孤独,虽然内心渴望被人重视、关心,希望有人为他感到骄傲,但现实生活中从未得到满足和实现,因为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产生了一种愤怒和冲动:“有一天让你们都知道我的存在,有一天让你们都知道我的厉害。”他用自制的木马游戏杀害了17名无辜的青少年,一不为钱,二不为性,三无冤仇,只为了证明我很厉害,我很酷。借助黄勇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情结类犯罪从孤独无助到愤怒仇恨最终走向杀人泄愤的人生轨迹。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